在东莞就业、经商、求学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契合了“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人口聚集带来发展红利,同时,城市快节奏生活衍生的社会心理危机也给基层治理带来挑战。在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东莞市深入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到社会治理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化平台建设,开启服务热线,建设服务站点,从源头解决社会安全问题。
2024年4月,黄江镇实验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联合督导工作。
取辖区名山宝山为名,以送温暖送希望为义,2020年12月,东莞市黄江镇组建起一支本土化心理服务志愿团队,并将服务站点和品牌命名为“宝山暖流驿站”,按照广东省关于“粤心安”工程的统一部署,先后建成镇、社区“两站七室”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提供点线面的矩阵服务,形成了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心”模式,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心”路径。
率先探索为群众撑起心理健康伞
小飞原本是某小学的学生,性格较为叛逆,尽管学校心理老师一直对他跟踪辅导,但收效甚微。经过深入了解,老师发现问题不仅在于小飞,更在于他父亲长期以来严苛的教育方式,孩子在沟通时倍感无力,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宝山暖流驿站接到学校转介后,当即安排擅长青少年心理服务的志愿者莫老师介入,通过小飞的绘画,用心理知识向小飞父亲分析问题根源。经过志愿者与校方的共同努力,小飞父亲的教育方式有了积极改变,也让小飞的心理问题得到好转。校方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借助宝山暖流驿站的专业力量,更有利于构建平安校园。
黄江镇以宝山暖流驿站为核心,联合舒心驿站、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平台,不断加强与卫生健康局、团委、妇联、教管中心、公共服务办、公安分局、司法分局等部门协作、整合工作资源,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重点人群服务管理、防范违法犯罪等工作中,善用心理学的方法技巧定纷止争,避免因矛盾化解不及时引发冲突升级。
“两站七室”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社区矫正对象蒋女士经营一家企业,因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被判有期徒期三年,因其怀孕被暂予监外执行。至此,正处于孕期的她寝食难安。于是司法部门将当事人情况反映到社会心理服务站,宝山暖流志愿服务团队介入服务。
黄江镇综合治理办工作人员尹老师负责宝山暖流驿站志愿团队的服务调配工作。鉴于案例的特殊性,团队迅速启动特殊个案分析研判机制,组织精干成员对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讨,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服务方案,将该案派给经验丰富的志愿团队队长陈老师跟进。陈老师通过沙盘游戏,引导蒋女士敞开心扉,正视曾经犯下的错误。现在蒋女士已重获自由,迎来了新的生活。目前,约有90名社区矫正对象在其社矫期间参与团体沙盘心理辅导,收获较好的社会效益。
除了社区矫正对象,黄江镇还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比如针对青春期孩子推出青少年情绪管理团体沙龙活动和家庭教育系列讲座,联合妇联推出关爱产后妈妈心理健康团体沙盘辅导活动等,推动工作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防转变。
当前,黄江镇的“粤心安”工程已建成宝山暖流驿站和社会心理服务站,在七个社区设立了社会心理服务室,“两站七室” 形成点(个案)、线(群体)、面(社会面)的矩阵心理服务模式。
黄江镇综合治理办主任翟绍华介绍,驿站自建设以来,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预防和介入矛盾的萌芽,促进纠纷化解,共服务个案1556人次,开展团体辅导和宣传活动80余场。
走出本土心理服务志愿团队做大做强之路
“宝山暖流驿站是我镇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1+6+N’体系建设对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要求一致,通过了解不同群体的诉求和困扰,变被动预防为主动介入,由传统的调处向多元促进化解转变,推动社会和谐长治。”这是黄江镇党委副书记林沛坚对社会心理服务的展望。从与机构合作购买服务,到搭建自己的团队挑大梁,通过数年的发展,目前黄江镇共有80余名心理服务志愿者,其中26人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黄江是如何将本土心理服务志愿团队做大做强,甚至将服务辐射周边镇街?
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丰富多样的社会心理服务活动——这是心理服务志愿者谢姐给出的答案。
2019年,谢姐退休,听说黄江镇宝山暖流驿站正在招募心理服务志愿者,于是报名参加。得益于宝山暖流驿站“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谢姐一边接受专业培训,一边结合案例实践,并成长为一名家庭婚恋情感方面的资深心理服务志愿者,先后帮助多名情感个案的当事人走出心理阴霾。
据悉,宝山暖流驿站与广东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合作,征集在本地有心理服务资质的志愿者,组建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建成160余人的镇区心理人才库,目前已通过自学、分享等形式,开展各类心理培训课程196学时。
同时,宝山暖流驿站为各村(社区)、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学技术支持、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案例督导等活动。结合辖区实际,驿站还开展“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心理服务模式的探索”“社区居民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群众社会心理服务需求调查”等课题调研。
“看见别人阳光,自己的人生也会春暖花开。”谢姐说。如今的谢姐已完成求助者到救人救心者的转变,作为一名心理服务志愿者,她的退休生活越来越充实。(文中小飞、蒋女士均为化名)